首页 国内资讯 隆回二中的前身新隆中学,厚重历史熠熠生辉

隆回二中的前身新隆中学,厚重历史熠熠生辉

铁铸的宝庆 2024/9/28 16:42:42

隆回北面的文化摇篮-一新隆中学

张嘉兴

新隆中学,在解放前后的几年里,是我县北面的文化摇篮。她是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夜一-1945年8月诞生的,至1952年8月改名为隆回二中止,共办了七年。我在其中任教三年。因此,有责任也有义务把这一页文化历史写下来。
一、前身:
新隆中学的前身是邵阳县第十六区区立女子高级小学。1923年,宝庆第十六区学务委员会主任刘庆元,及区教育会会长,隆一、隆二、隆三、隆四等高小校长、士绅罗湘南、陈尧华、彭石如、陈楚奇等,有感于全区虽有初、高级小学多 所,但无专门的女子小学,很不符合男女教育平等的原则,于是便发起成立宝庆第十六学区区立女子高级小学筹备处,函请宝庆劝学所转呈县政府再呈湖南省教育司备案,并印发田产捐册,发布《女校筹办公启》,广为宣传发动。
1924年8月,择定金石桥大元垴(现隆回六中所在地)为校址,捐妥张本端公、李松柏堂、魏镜仁堂基地,又根据县议会决议,呈请县府明令提充都、甲、寺产,作为常年经费,同时向区内殷实之家募捐学租及建筑费用,又就地征集木材,于1925年鸠工兴建。
后因经费不够,又呈准增收业捐。至1927年春,原计划的七栋校舍,完成半数以上。县署乃委派校长招生开办。这时正值宁汉分裂,政局动荡,有的负责人被迫出走,女校也就在“马日事变”后解散。
过了三个月,县署另行委派校长,并派筹捐委员来乡与刘庆元等恢复女校工作。十月,改名为邵阳第十六区女子高级小学。1929年增设职业部,分织布、织袜、毛巾三科。1930年5月,取销校董会,重新立案,县政府派员来乡清丈田亩,计有田租1020石。
1932年,又改名为邵阳第九区女校。1936年,政局动荡不安,女生多裹足不前;加之当地绅士尔虞我诈,学校无法维持,只好停办。以后经教育界有识之士力争恢复,先后改为邵阳第九区区立小学,隆回、隆中、隆治三乡联立小学,北隆小学,终以迭次纷争,学生稀少;又适值抗战军兴,盗匪乘机骚扰,以致校舍一变而为兵营、病院及乡公所驻地,有时甚至盗匪盘踞,房子被破坏,校具被糟踏,萧条残败,已完全不象一所学校了。
加之有的捐主擅自收回田租,有的佃户卡租不纳,而各乡又强调分乡收谷,各争用途,意见分歧,很难统一,学校也就关门大吉了。

图片

二、筹建:
抗日战争的炮火愈来愈近,长沙失守,邵阳濒于沦陷,1944年夏,邵阳县政府及其他机关学校团体,纷纷迁移到司门前、金石桥一带。原来本地区在外省外县从事教学工作的一部分人士,也纷纷避难回乡。又由于本地区交通阻塞,知识青年外出求学非常困难。
有识之士觉得原女校有田租一千多担,校舍七栋,若任其糟踏,殊为可惜,不如因势而利用之,办一所初级中学,为桑梓造福。于是由龚述畴等发起,组织几个热心人,分头走访三乡地方绅士,征询意见,经反复协商研究,终于获得大多数的同意和支持。
就于1944年9月在司门前举行三乡联席会议,推定筹备员,草拟简章,开始筹办。同月,又在原女校召开第一次筹备会议,通过简章,定名为“湖南私立新隆初级中学”。推选龚述畴为筹备主任,蔡荫湘、孙作凡为副主任,清查原有校产校具,催促各乡保管员收回田租,并整修房子。12月,又在司门前召开三乡扩大会议,商讨接收原女校1942-1944年三年存租。
同时通过董事会章程,选举龚述畴、郑炳文、蔡荫湘、孙作凡、肖赞腾、欧阳晃、魏云、欧阳钧、孙泽英、陈楚奇、游雅、肖然、刘述洵、彭钟榕、张吟帆等15人为董事,互推龚述畴为董事长。1945年1月在第一次董事会上选举孙泽英为校长。
由原女校负责人、三乡乡长、中心国民学校校长及部分绅士签名,书立田产转移契据。又清算与接收原有的新旧租谷。随即由董事长携带文件契据,赴洪江,向湖南省政府洪江行署备案。6月,行署训令邵阳县政府:“经派员勘查,尚无不合,准予先行开办。”7月,又奉湖南省政府训令转教育部代电,准予备案。于1945年8月正式开学。

图片

三、规制:
根据学校组织大纲,权力机关为董事会,其中又设常务董事若干人。由董事会选任校长一人,管辖全校校务。校长以下设教导、事务两处,教导处设主任一人,以下设教务、训导、体育卫生三组,每组设组长一人,事务较繁者设干事分掌或兼各组事宜。
事务处设主任一人,以下设庶务、文书二组,斟酌事务繁简各设干事一人或二人,分掌或兼掌各组事宜。此外,设会计员一人,掌管会计事宜。设校医一人,担任师生医疗事宜。学校会议分校务会议、教导会议、事务会议等三种。学校又组设训育指导委员会、经费稽核委员会、招生委员会及各科教学研究会、学术研究会等,定期开展活动。
校长孙泽英、教导主任蔡荫湘,教职员共十一人。创办伊始,聘请教师有一定困难。因所属三乡虽有人才,然班子究不齐,学识高深一点的,多昂头省县之外,有的亦喜居城市,另谋高就。而钻营想来的,往往才力不足以胜任。加之抗日进入最困难时期,物价高涨,待遇菲薄。尽管困难多端,但还是聘到了一些有名望的教师,如陈楚奇、张吟帆、王修豪、刘星堂陈伯容等。
办学条件还是相当可以的。学校占地面积563方丈,校舍面积236方丈,共八栋,教室7间,图书室一大间,实验间一大间,体育场室内95方丈,露天260方丈。学生宿舍7间。图书仪器逐年有所增加,曾在三乡范围内,向书香世家及殷实之户劝募图书及资金,曾募得魏默深先生的《海国图志》全册、《书古微》、《古微堂诗集》及《剑南诗抄》等线装书多种。又在上海等地购买了初中化学仪器药品,全套物理仪器,《新中学文库》,史地生物挂图及杂志刊物等。常年经费来源即接收原女校的田租1028.2担,又每期向学生征收学俸谷一石五斗,以此维持学校的一切正常开支。
教学管训方面,学校也有一套规章制度。据孙泽英在《三年概况》中介绍:“每期教本务须教完,教员先生缺课者均于闲空时间补受,作业亦请各先生切实批改记分。
考试分临时、月考、期中、期终四种,期中、期终两次,全校混合参坐,座次每场一更,以免同班学生共同舞弊,考试规则亦复列示周密,监考人员巡视綦严,无非欲求真正成绩以定升降而促起学生之努力。学校与家庭相距太近,请假归家之时间太多,故特别限制请假,全期不能超过四次,并印制请假条请家长签具意见,限翌日返校销假。
对学生之管训施行教训合一制,不讲空洞理论,只求实效,力求避免无理性之压制,更注意提起其自动自治之精神。……以收宏大效果,养成一群良好之青年。”
学生人数前三年中共275人,计第一班25人,第二班22人,第三班52人,第四班43人,第五班67人,第六班66人,以后第
七、第八、第九班,每班约有人数五十多名。学生来源,绝大部分是三乡子弟,后来桃花坪及溆浦龙潭一带也有一部分学生来校就读。
1948年7月,召开扩大董事会,举行第一届毕业典礼,印发《湖南私立新隆中学三周年概览》,总结成绩,扩大影响。校长孙泽英请求辞职,由龚述畴继任校长,郑炳文为董事长。
四、变革:
解放战争以摧枯拉朽之势迅猛地向前发展,1948年底至1949年初由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,接着是百万雄师过大江,南京解放,蒋家王朝已土崩瓦解。接着是湖南和平解放,迎解声势,席卷着三湘四水。但愈是接近黎明,黑暗也愈加浓重。
当时匪首陈光中残部盘踞在隆回金石桥冷溪山一带,妄图作垂死挣扎,不时来学校骚扰破坏,有个时期,学校几乎成了匪徒结帮拜把的场所。为了保住学校师生生命财产的安全,校长龚述畴隐藏自己的进步身份,采取暧昧态度,与社会各方面力量来往周旋。
进步教师陈伯容利用讲台,向学生宣传解放的大好形势,并油印《新民主主义论》、《论联合政府》等革命文献,作为教材,深受学生欢迎。当时两种思想和力量的斗争非常激烈,一边是陈光中匪徒的威胁,扬言要血洗学校,要某些人的头;一边是进步青年迎解的活动非常热烈。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。
进步终究要战胜反动,黑暗即将过去,曙光即在前头.1949年暑假,在金石桥一带,以陈伯容、谢希蕴两位老革命同志为首,以李冠文为主导,与新化、安化一带地下党负责人取得了联系,成立了“新民主主义建设协会”,其目的是从事迎解。新协的负责人还有欧阳洪瑞、张嘉兴、贺秀田、张雍俊等。后在司门前又发展了魏涤唐、邹卫湘等十人小组,在水打铺六都寨等地也发展了一些成员。
迎解工作具体是出墙报,张贴标语、替解放军剿匪带路、争取地方武装起义及传送情报等。1949年下期,张嘉兴进入新隆中学任教,与陈伯容紧密结合,把学校迎解工作又向前推进了一步,教学也增加了新因素,新力量。十月,隆回正式解放。新协迎解的历史任务胜利完成,陈伯容向县委作了书面总结汇报。从此停止组织活动,新协的主要成员各个走上新的工作岗位。
学校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正常工作,师生利用课余,走上社会,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,宣传参军参干,宣传征粮,夜晚下村教夜校扫盲……热火朝天。12月,动员了邓松山等49名学生去县城参加干训班,旋即投入到各部门充当干部。又发动一批学生去邵阳参加资江公学学习。
1950年1月,学校董事会改选,选举陈伯容为董事长,龚述畴继任校长,谢希蕴为副校长。教学秩序恢复正常。教师除极少数有民愤者由农会带归外,绝大多数都继续留用,并增加了赵苏民等教师。
抗美援朝运动中,学校向师生进行了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,响应号召,积极捐献飞机大炮,动员了田天海等22位同学参军,奔赴朝鲜前线。
1951年3月,校长龚述畴辞职。人民政府派张杰担任校长,吴力云为教导主任。教师队伍也作了调整补充,增加了谢超义、袁征凯、刘隆礼、李中魁、周星初、杨世彬等教师,他们学有专长,教有经验,充实了教学第一线。
1952年8月,人民政府明令改新隆中学为隆回二中,从此结束了新隆中学时代。这段共历时七年,招收学生从第一班到第九班,毕业四百余名。政府派来彭德新为校长,陈涛元为教导主任,胡昆为总务主任,接管了学校。隆回二中新纪元开始了,原来新隆中学的第十班改为隆回二中第一班。不久,即1953年5月,学校由金石桥迁至六都寨新校址。1986年暑假,又由六都寨迁到县城附近的澄水。
五、成果:
办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,新隆中学所处的时代正是新旧社会改天换地的时代,青年们面向革命,面向光明,一经解放,如鱼得水,积极而迅猛地投入到新中国自由广阔的天地里,施展各自的才能。历届毕业生几乎百分之九十担任区乡各级基层干部,以后随着时间的发展,升任地、县、区各级中层干部并充当领导的不少,如邓松山、张鹤 寿、李 荣向、谢德宝等。
也有不少跨长江,越黄河,昂首于省外,如七班的陈早春,现任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,鲁迅研究室主任,著有《绠短集》等文集多种。八班的张全寿,现任北方交通大学副校长。八班的张凡曾参加抗美援朝运动,亲身投入上甘岭战斗,回国后一直在空军部队服役,现已晋升为师级。五班的陈聚坤曾留学苏联,现在甘肃某高等学校任教。五班欧阳熙现任华南师范学院副教授。
在工程技术方面,涌现出了一批总工程师、高级工程师,如张家和、贺学锻、彭中智等。这只不过略举几个例子作为代表,因未及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,沧海遗珠定所难免。当然,成才的条件是多方面的,但谁也不能否认基础教育的重要。人才辈出,也正是学校的骄傲和光荣。
现在隆回二中正方兴未艾,作育人才,成梁成栋,早已端倪。


阅读 66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