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城步文学 有一种乡愁叫——那些年用戽桶打谷子的岁月…

有一种乡愁叫——那些年用戽桶打谷子的岁月…

苗乡城步 2023/9/12 10:45:37

文//萧仁普

图片//网友//阳光明媚


昨晚跟老母电话聊天,老娘告诉我说;"家里开始收稻谷了,花钱请收割机收的,大半天就完工。谷子雇马驮回家,不用担,轻松多了……”
原来如此,农村变化真大,全靠党的政策好!
通完电话,感慨颇多,也让我浮想联翩。时光匆匆流逝,却流不走我的成长经历,往事依依,那份情怀永远藏于心底。思绪把我带回了山村,回到了那个用戽桶打谷子的难忘岁月,脑海里回放着人们稻田里如火如荼劳作的场景,那就是一幅动人的乡村画卷,始终定格在我的记忆里。
这记忆,无论我走到哪里、去往何方、年岁几何,都将难以忘却,成为最亲切也是最温暖的乡愁。
曾经,在农村,打谷子是一年之中最忙、最累的时候,却也是种田人最欣慰的时候。

图片

刚分田到户的时候,很少有人家用打谷机,绝大部分人家用的是戽桶打谷。戽桶又叫打谷桶。制作戽桶常选密度较高、质地坚韧轻盈的木板制作,如杉木、辣蓼树,白杨等树木。木桶呈梯形,上宽下窄,长约1.5米,宽约1.3米,高约0.8米,重量在70,80斤左右。底部用两块方木板制成滑板,利于在田地里推拉和将打谷桶竖立。每个角留有一个手柄,挪动时方便拉动前行和放置打干净稻穗的稻草,用戽桶打的谷子无杂质,瘪粒、秸杆屑等,是农村每家每户必备的农具。
用戽桶打谷子是有讲究的。一般是两个人打,没劳动力的也一个人打,当然,人多的时候也可以四个人配合着打。通常情况下,两个人配合打是最方便的,对面站着,一先一后,一人一下,将稻穗部分猛击在戽桶的木板上,让谷粒脱落,发出有规律的声音。

图片

用戽桶打谷子,是男人们干的事,没有一把劲是打不下稻谷的,动作要规范到位,一手禾杆捧起来,快步走向禾桶,双手紧握禾杆高高甩过头顶,再顺着力重重砸在戽桶面板上,轻轻抖动;再扬起、砸下……,禾桶发出沉重砰砰声。每到秋收时节,田园里、小河岸,山谷间处处飘荡着“砰、砰砰、砰、砰砰”声,那是丰收的交响曲。
用戽桶打谷子不仅要有力气,更要讲究技巧。两手交替着把稻穗散开,每打一下,都要轻轻的抖一下,以便夹在稻穗中的谷粒尽量的全部到抖落到戽桶里面。一面打三,四下,翻过来再另一面打几下,一边打,一边观察禾把上的稻谷还剩多少,每一手禾把基本上打六至七下就可以了,那些打不下来的,都是一些不壮实的秕谷,就??必管它。

图片

每年一到秋收时节,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打谷子的场景,仿佛听到远方传来“砰……砰……”的打谷声,有时是那样的怕听到,有时又感觉好亲切特别动听,总是让我心潮起伏,思绪万千。
作为农民,农活哪样没做过?打谷子自然也伴随着我成长,那是我一辈子镂心刻骨的记忆。家乡有句老话;"插田莫躲雨,打谷莫躲阴",不管太阳再大,天气再热也得出门。记得读初中那几年,每年秋收的时侯,学校都会放几天农忙假,那时候我年纪尚小,便跟母亲学着割禾,父亲包打戽桶。火辣辣的太阳下手握镰刀躬着腰,左手捞住禾杆抓紧,右手用力一拉镰刀,一手禾不能割太多,多了打戽桶的人双手握不紧容易撒落,也不可太少,然后,像剪刀架式整齐摆放成一堆。秋老虎天气炎热难耐,一会工夫,汗珠就如雨水般洒落在田间。回头看父亲,早已是满头大汗,有时汗水流进眼睛就见他抬起胳膊用袖子擦拭眼睛里的汗水,后背全被汗水浸透了,衣服紧贴在身上。不由得想到唐代诗人李绅的诗;"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,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",只有经历过才知道农民最苦、农民最累,农民真的是不容易。
渴了我就提着自制的“竹筒水壶"到附近山脚下装山涧水,走到近前就急不可待地手捧上几捧喝了过痛快,清澈透明的山泉甘之如饴,沁人心脾,顿时精神倍增,再装上满满的一筒。秋日高悬,在金黄的稻浪间,勤劳的农村人将汗水挥洒在田间,将丰收的喜悦带进家里。也正是那种烈日炙烤和高强度的劳动,铸造了我健康强壮的体魄,磨砺出吃苦耐劳的意志,这些都让我受益终生。

图片

又到一年打禾季,禾桶声声犹在耳,如今,机割机收,家乡人再不必面朝黄土背朝天。但是,只有在割稻的时候,才能真正感觉到人与这片土地的距离有多么近;只有在打禾的时候,才知道人们对丰收的渴望有多么强烈。禾桶声已远去,劳动带来的快乐和满足却不会因此而停止!


阅读 218
分享到: